本次CAA青年科学家论坛由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旨在为自动化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优秀青年专家研讨交流,分享和解读自动化领域的最前沿学术成果,激发多学科交叉技术灵感。本次论坛邀请了北京理工大学邓方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赵珺教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丛杨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王震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刘屿研究员、清华大学何潇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葛泉波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卓教授和湖南大学张辉教授九位优秀青年学者做了精彩报告,报告分享了九位学者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科技大学贺威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邓方教授和同济大学张皓教授担任论坛主席。
首先,北京理工大学邓方教授做题为“智能群系统的人机协同感知、交互与决策”的报告。报告从协同感知与交互、泛在网络与通信、博弈与决策三个层面阐述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具体包括复杂环境下空地协同的目标探测与被动定位,人机沉浸式动作识别的智能交互,分布式异构动态网络构建与协同控制,大规模动态资源智能调度与多机器人路径优化,动态环境智能群体博弈与自主对抗,推动人机共融和集群智能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
大连理工大学赵珺教授作题为“工业多能流协同管控与优化助力我国碳中和战略”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冶金能源系统基于数据驱动的预测和调度新方法。针对能源变量难以统一建模问题、不确定性的量化问题和能源数据的语义可粒度化特性,介绍了能源短期预测、能源区间预测和能源长期预测方法。报告中还介绍了基于预测—调整—验证的能源滚动优化调度技术。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丛杨研究员作题为“机器人视觉感知及自主操作”的报告。报告介绍机器人感知和认知能力是智能机器人自主行为的关键,虽然近年来涌现出许多令人兴奋的进展,但机器人感知和认知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机器人还无法完成很多人类看似简单的工作。这其中尚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是机器人泛化能力较差和自主在线学习能力不足。结合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背景和特点,介绍了针对机器人感知和认知中的视觉识别和在线学习问题所开展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西北工业大学王震教授作题为“博弈驱动的智能决策研究”报告。报告中介绍了智能决策前沿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方面,结合博弈论、强化学习与统计物理等理论方法,精确计算了博弈均衡及其收敛性、稳定性,揭示了群体行为决策的时空演化规律和认知机理,为不同形式、尺度与深度的智能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应用研究方面,融合人工智能、对抗学习与博弈论等方法技术,研制了多项群体行为智能分析系统,服务于国家重大任务,形成了新的对抗系统和技术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刘屿研究员作题为“具有输入约束的网络化柔性机械手的完全分布式边界自适应神经网络容错控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有向网络拓扑结构下存在执行器故障、输入饱和和外部扰动的多个柔性机械手的分布式边界容错控制设计方法。报告介绍了所提出方法与现有的常见控制方法的区别和难点。然后通过对闭环网络进行稳定性分析,证明机械手的振动状态和角度一致追踪误差是最终一致有界的。 最后,报告给出了一些数值仿真结果,以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清华大学何潇教授作题为“动态系统的主动故障诊断技术”的报告。报告中介绍,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动态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切实增强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然而,现有故障诊断研究成果多是在“被动”的框架下取得的,即故障诊断过程仅利用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对故障进行判别而不影响系统原本的运行。主动故障诊断技术利用额外设计的辅助信号对系统进行激励,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特定故障的可诊断性。此方向在过去五年中获得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报告中阐述了主动故障诊断的思想及发展现状,介绍了课题组在主动故障诊断方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主动故障诊断未来的发展方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葛泉波教授作题为“基于改进舰尾流模型和多层耦合分析的机载雷达测量建模”的报告。报告针对舰尾流对机载雷达测量过程的动态影响问题,介绍一种基于多层级耦合性分析的测量影响动态建模分析方法. 首先,介绍了一种基于离散化状态空间的时变舰尾流模型,以克服传统传递函数方法存在的局限;其次,介绍了通过在时变系统中考虑舰尾流分量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的一种更符合实际系统特征的分量自耦合舰尾流模型和一种准确性更高的舰尾流对UCA位姿的深度影响模型,以及UCA姿态变化对雷达测量结果的影响模型分析方法;最后,采用示意图方式获得位移变化对机载雷达测量结果的影响模型,从而建立了舰尾流对机载雷达测量结果的非线性非高斯影响分析模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卓教授做题为“原子自旋系综极化控制问题探讨”的报告。报告中介绍,当前一类典型的量子传感技术是基于原子自旋系综极化效应进行工作。在高温条件下,原子系综存在数万亿至数千万亿量级的碱金属电子,它们处于杂乱无章的自旋状态。对基于原子自旋极化效应的超高精度量子传感仪器而言,制备有序、稳定且任意的自旋极化状态是必要的。从控制论角度来看,这一难题可被抽象为具有非对称约束的多人非零和博弈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介绍了一种运用多种物理场(例如:磁场、光场、热场等)在三维空间协同操纵自旋极化的控制策略。
湖南大学张辉教授作题为“面向工业场景的高光谱图像异常检测关键技术”的报告。报告中,针对目前的高光谱成像系统大多通过多次曝光扫描实现高光谱成像、成像速度慢、不适用于动态场景等问题,研究基于快照式压缩感知的光谱计算成像技术;针对缺陷检测中异常样本数量少、标注耗时、背景复杂多样等挑战,研究基于生成式模型的一元分类异常检测方法;针对实际应用场景中,检测算法面临着检测环境变换大、数据易受噪声干扰等问题,研究基于聚类与特征归一化的领域泛化方法。
本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的九个报告聚焦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前沿问题,为参与论坛的专家学者、研究生等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